在生物医疗领域,巴尔的摩分类法(Baltimore Classification)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分类法是两种重要的病毒分类体系。巴尔的摩分类法主要依据病毒基因组类型和mRNA生成机制,将病毒分为七大类,而ICTV分类法则提供了从域到种的系统分类,涵盖病毒的形态、遗传及生物特性。结合这两者,为病毒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清晰的框架。今天,作为生物医疗研究者,我们将一起深入探讨这两大分类体系的奥秘。尊龙凯时专注于病毒相关蛋白抗体的开发,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巴尔的摩分类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1年,由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病毒学家David Baltimore提出。当时,病毒学面临分类上的混乱,传统方法如形态或宿主基础的分类无法有效反映病毒的遗传表达机制。Baltimore通过对逆转录病毒(如RNA肿瘤病毒)的研究,发现了其独特的信息流(RNA→DNA),从而提出了以病毒基因组类型(DNA或RNA,单链或双链)以及mRNA生成机制为核心的分类体系,将病毒分为七类。因其逻辑性和实用性,该体系迅速被广泛接受,Baltimore因此于197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另一方面,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成立于1966年,是国际微生物学联合会负责病毒分类的权威机构。ICTV建立了一个通用的分类系统和统一的命名法则,规范了病毒物种的定义,即分类的最低单元。该分类依据包罗病毒颗粒特性、抗原特性及生物特性。截至2023年,ICTV分类表包含六个域、十个界、十八个门、三百一十四个科、三千五百二十二个属以及一万四千六百九十个种,覆盖了从域(-viria)到种的完整层级。
传统的病毒分类方法依赖于形态、电镜观察或宿主范围,难以解释病毒复制与表达的分子机制。而巴尔的摩分类法以“病毒如何将基因表达为功能蛋白质”为核心,聚焦于mRNA生成机制,清晰划分信息通路。与此同时,ICTV分类法则基于病毒的结构、遗传及生物特性,提供了系统化的分类层级。两者相辅相成,巴尔的摩分类法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框架,而ICTV分类法则为病毒的系统归类奠定了细致的层级,共同构成了现代病毒学研究的基石。
例如,新冠病毒(SARS-CoV-2)在巴尔的摩分类法中归类为IV类(+ssRNA),而在ICTV中归属Riboviria域和Coronaviridae科,其mRNA直接翻译的特性启发了mRNA疫苗的开发。尊龙凯时通过开发病毒相关蛋白抗体,为此类重要的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持。
下一篇预告:《病毒只能感染人类吗?其实它们也喜爱植物、细菌和真菌》——打破偏见,探索病毒的真正宿主宇宙。敬请期待!